在我上学的日子里,我记得有一次期末考试中有一道语文题目:“‘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’出自哪篇文章,作者是谁?”
我毫不犹豫地写下了答案:“出自《岳阳楼记》,作者范文正。”
然而,当试卷发下来时,我看到我的答案旁边,老师用红笔打了一个大大的“×”,并扣了我一分。
我心里有些不服,于是决定去找老师解释。我指着课本下方的注释部分,用慢条斯理的语气一字一顿地念道:“范仲淹(989~1052),字希文,谥号文正,苏州吴县(今江苏苏州)人,北宋的政治家和文学家。其作品《范文正公集》传世。”
展开剩余87%念完后,我抬起头盯着老师的眼睛说:“老师,范仲淹的谥号是‘文正’,他就是范文正啊。”
老师略微仰头沉思了一会儿,然后说道:“你这个答案没错,但考试要按标准答案来,标准答案是要求你写出作者的名字。”接着,他顿了顿,补充道:“文正是他的谥号,不是他的名字。”
我听得云里雾里,心里想:“什么是谥号?”
于是,我开始思考,老师的说法到底对不对,谥号真的是名字吗?
谥号的含义与历史
谥号,读作“shì”(与“是”同音),在《尔雅·释诂》中解释为“谥,静也”,意思是人死之后,安静地待在墓中,且死后通过文辞来叙述和赞扬生前的事迹和品德。
而“诔”(lěi,音同“垒”)最初是对死者生前事迹的叙述,类似于现代的悼词,这种做法体现了对死者的敬意与哀悼。
在《逸周书·谥法解》中提到:“谥者,行之迹也;号者,功之表也。”也就是说,谥号是死者生前行为的记录,而“号”则是功绩的象征。地位、衣服和车马也同样是一个人社会身份的象征。由此可见,谥号是一种封建社会中对死者生前事迹的评价,它的好坏有时根据生前的德行或恶行来定。
谥号的目的是什么呢?它是对一个人一生行迹的总结与评定。通过谥号,死者的品行被明确地给予了“褒扬”或“贬责”,这种做法也是对在世之人的一种警示与教育。例如,谥号就像是“盖棺定论”,一生的行为和品德在死后才得以最终的评价。
谥号的种类与意义
在封建时代,谥号被分为三种类型:美谥、恶谥和平谥。
美谥 是对死者功德的赞扬,例如“文、武、庄、成、忠、明”等字眼。即便是历史上最无能的君王,如晋惠帝,他死后的谥号也带着“惠”字——“惠”是对柔善和爱民的称赞。
恶谥 则是对死者恶行的批评和贬责。历史上最早被授予恶谥的,是周厉王和周幽王,这二人以暴政著称,最终导致国家的衰亡。正如孟子所言:“暴其民甚,则身弑国亡;不甚,则身危国削,名之曰‘幽’‘厉’,虽孝子慈孙,百世不能改也。”这意味着,他们的暴政直接导致了自己的灭亡,即使后代孝顺仁慈,也无法改变这种恶谥。
平谥 是对死者的一种客观记述,它既不褒扬也不贬斥,主要用于那些死得较为不幸或早逝的人。比如,鲁庄公的儿子启方因为年幼即位,16个月后便被叔父杀害,死后便被谥为“闵公”。
谥号的产生与发展
谥号的制度起源问题至今有争议,传统观点认为它起源于西周初年。古人认为,给死者立谥号是为了“尊祖敬宗”,避免直接称呼已故亲王的名字。
根据《礼记·檀弓上》记载:“死谥,周道也。”并且在《通志·谥略·序论一》中也提到,“古无谥,谥起于周人”。
西周的谥号由天子为已故的君王或先祖所赠,最初只是通过给予谥号来尊重祖先,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礼法制度,形成了“谥法”这一评定标准。
当时的谥号分为不同的等级,以赞扬死者的德行或惩罚他们的恶行。例如,“文”字谥代表文人道德高尚,而“武”字谥则象征武功显赫。不同的谥号象征着不同的社会阶层与功绩。
官谥与私谥
古代的谥号并不是人人都有资格得到的,它主要授予高官、大臣、皇帝和贵族等高级人物。具体的授谥标准非常严格,必须经过朝廷的审定。例如,《唐六典》规定,只有担任三品以上的官员或二品以上的散官,才能有资格获得谥号,而这一过程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审查和确认。
有时,一些杰出的文人或隐士也可以获得谥号,但这些谥号通常是由他们的亲友或门生所赠,称为“私谥”。例如,东晋的陶渊明,由于他的隐逸生活,朋友颜延之为他作《陶征士诔》,私谥他为“靖节征士”。
谥号的政治意义与后果
谥号不仅是对死者的评价,也是对在世者的警示和教育,它深刻地影响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。例如,范仲淹的“文正”谥号,成为了后世士人的追求目标。这个谥号象征着一个人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华,能够获得“文正”谥号的人无一不是受到了朝廷的高度认可。
然而,谥号的授予也有政治斗争的成分。例如,张之洞听闻曾国藩死后的谥号是“文正”,十分不服气。他生前英勇卓著,但死后却仅得“文襄”的谥号,远不及曾国藩的“文正”。此外,像晚清名臣左宗棠,死后虽然得到了“文襄”的谥号,但他曾为了确保死后能够得到“文”字谥号,甚至在战争前线临阵上书请求重新参加进士考试。
这些例子展示了谥号在封建社会中的极高象征意义,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荣耀,也直接影响到官员在历史上的评价与记忆。
发布于:天津市港联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